欢迎访问北大燕园书画艺术科学教育网,本网书画超市,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名家字画”销售直通车,欢迎大家选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漫笔随画一一北大法学家吴志攀艺术探析

漫笔随画一一北大法学家吴志攀艺术探析

来源:本网艺术部       作者:刘丽娜      时间:2025年11月10日      责编:李老师  。






吴志攀生于天津,法学家。1978—1988年,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著名法学家芮沐先生。1988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法律总顾问等职。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访学。

幼承家学,年少学画,曾师从多位名师,后对漫画情有独钟,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英方绘画”。2018年协助创办北京大学书法教育与研究中心,是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的热心支持者和协会顾问。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及校务管理之余,坚持以漫画记录时事与生活,普及法律知识。组织过多次与海外多所大学的国际书画与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在漫画领域出版过绘本小说《王二的婚事》,另有《书林外传》等绘本作品集及跨学科教材《图像与法律》(与张纯合著)。现为《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漫画专栏作者,曾在《法治周末》报等报刊开设法律及漫画专栏。

笔墨随时代,漫画亦文章

过去几年,英方漫画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大学校友的每日必读。无论是国际风云、天下大事,还是社会时闻、邻里家常,现实中发生的种种故事,都能缩影在一幅幅简笔小画中,配以三两句点睛文字,识者阅罢会心一笑,回味悠长。在这个“读图时代”,坚持日耕不辍的英方漫画,已悄然成为当代中国漫画园地的一朵独特小花,春风化雨地影响着北京大学校友乃至许多社会人士。熟悉的人知道,英方先生就是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法学家吴志攀。
自2016年起,笔者得缘经常与英方先生见面和交流学习,得到先生多方教诲已近十年。近两年来更有诗作唱和,对英方先生的漫画以及他作为北京大学学者,以漫画这种特殊的艺术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行为有了更深理解。笔者日益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方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录,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艺事源家学

2025年4月23日,商务印书馆在北京总部举行了一场“《孙过庭〈书谱〉今译》出版座谈会”,吴志攀是会上的重要嘉宾。细心的读者发现,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原常务副校长”的头衔后面,还写着“书画爱好者”。一个小小细节,可以感受到他的谦逊与低调。《孙过庭〈书谱〉今译》封面书名由被誉为书画鉴定领域“国眼”的杨仁恺书写,而《孙过庭〈书谱〉》的译注者正是吴志攀的父亲吴方。

对于一位学者来说,拥有家学是幸运的。父亲吴方不仅深刻影响了吴志攀日后在法学和管理岗位等领域的成就,也在他儿时就为其埋下了绘画的种子。在漫画领域的笔名“英方”,是吴志攀从父母名字中各取最后一个字而成。
吴方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在天津和辽宁等地政府部门工作,曾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等。吴方在青年时代就积极靠拢党组织,参加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到农村去》《冀东行》《十年冷凳斋诗草》《孙过庭〈书谱〉今译》《浮生十记》等作品。
吴志攀的求学、工作与成长经历深受父亲影响。无论是学画,还是学习法律,在人生关键时刻,都得益于父亲的启蒙和指导。
1956年,吴志攀出生于天津,后成长于沈阳。“我童年时主要在天津和沈阳两个城市生活,因家庭熏陶,从小接触到很多画家。”英方先生告诉笔者。
吴志攀七八岁时,父亲决定让他学门手艺,就让他学画。因为当时他经常喜欢用旧报纸临摹人物画像。父亲觉得这孩子可能是画画的料,就请一些专业画家指导。时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杨仁恺是吴方的同乡。吴方请他介绍,找到原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钟质夫教孩子画花鸟画。钟质夫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与后来的天津美术界大师孙其峰都是近现代花鸟画家刘奎龄先生的门生。吴志攀向钟质夫先生学习画花鸟,并向鲁迅美术学院的孙世昌先生学习画山水和人物画。
“我舅舅当时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我10岁多就常去辽博旁听美工课,还自己带着画板画画。”英方先生回忆。自小就在较高层次的艺术圈里成长,年少时他便一心想成为画家。

1974年,全家随父亲到天津。1975年,吴志攀被分配到天津拖拉机厂做工人,工作之余在厂里画板报。1977年恢复高考,他报考天津美术学院未被录取,复习一年后于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此,一位怀揣画家梦的青年走上了法学之路。

画为“法”之余

古人讲:“书为文之余。”书法是文人学者治理天下、研究学问的闲暇余事。在英方先生这里,则是“画为‘法’之余”——漫画是其法律专业的余事爱好。同时,漫画又为他的教学、法律知识传播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爱好与专业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教育与传播模式。对他而言,绘画这一爱好早于其在法律专业的研学,并且是始终相伴的精神后花园。

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后,吴志攀便开始刻苦钻研法律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在北大读下来,师从中国经济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的学科奠基人芮沐教授。芮沐教授曾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被称为中国法学界泰斗。

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后,吴志攀就开始了繁忙的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生涯。14年后的2002年,他已升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行政工作更加繁忙。尽管工作繁重,他却从来没有远离漫画。旧报纸、笔记本、用过的打印纸,都是他随手涂鸦的媒介。有时三两分钟随手一画,也能舒缓一下工作压力。

实际上,早在20年前,吴志攀就已把法律教育与漫画结合起来。2005 年,他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同学画过《法律的故事》等漫画作品,自费印刷送给学生们。

2018年,吴志攀专门推动建立了北京大学书法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为弘扬书法文化、普及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北京大学官网发布了吴志攀创作的一组漫画——《校园猫的故事》,以几只燕园猫的视角,勾画出北大学子心中熟悉的校园风景,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共鸣。有人直言:“看哭了。
2021年3月,吴志攀在北大元培学院的“名师漫谈”讲座中,把法律与漫画、专业与爱好、读书与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独家感受分享给年轻学子,受到了热烈欢迎。
2022年11月20日,《法治周末》报刊载了吴志攀的《在图像时代,探寻法律的未来》一文。他在文中说:“身处这个被网络图片、短视频等包围的时代,图像社会正在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也会改变法律工作中的许多观念和习惯做法。”
202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译著《表情包密码:笑脸、爱心和点赞如何改变沟通方式》,吴志攀为这部书写的“推荐序”中介绍了外国表情包案例和审理结果,对法律专业人士很有参考价值。
2023年3月,“燕大元照”微信公众号介绍了吴志攀探讨的“人工智能绘画的版权问题”。
2025年1月,《法治周末》报刊载了吴志攀关于《图像“奇点”带来的法律难题》新思考。
漫画和法律,在吴志攀心里,形成了一种既独特又高级的思维、教学与法律实践的方法。幽默的图像思维与抽象的法律思维在这里有机地融合,适逢当今这个图像、短视频主导的智媒时代,蓬勃生长。

从心待时缘

自古学者痴迷某种学问或技艺,往往都有一种欲罢不能、时不我待的精神。漫画之于英方先生便是如此。
“漫画真正让我觉得可以当个事做,这个念头是萌生于2003年。”英方先生说。“当时因‘非典’疫情影响,工作上的事少了很多。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冒大卫老师之请,我用马克笔在5件白色T恤衫上画了漫画送给学生,没想到很受欢迎。这件事对我有所启发,觉得日后可以做。”

而让英方先生下定决心把漫画“当作事来做”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是在2005年。这一年,英方先生得了一场大病。 

“当时我因工作劳累过度,心脏出了问题,要做手术。在上手术台的前一刻,我在心里想,如果自己能活着回家,第二天一定要开始做两件事——写诗和画画。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不能等到退休,万一活不到退休呢?” 

幸运的是,手术顺利,身体也很快康复。从那时起,英方先生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每天也要挤点时间画画、写诗。如今20年弹指而过。家里的画稿已经堆积如山,诗作也积累了数以千计。因诗画之好,英方先生结下了很多同道缘分。 

关于写诗,英方先生说他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父亲。小时候,父亲规定不背诗不吃饭。他和姐姐一起背,姐姐总是背得又快又好。“父亲觉得我的诗写得不够好,不是学诗的料,专门叮嘱我写的诗不许发表,以免被人笑话。不过,我自己喜欢写,就背着父亲偷偷写,不给他看。直到父亲2011年去世,我都不敢把自己的诗给他看。”

北京大学广东校友会的徐枢 是英方先生多年的好友,从2005年开始,他们就开始时时唱和,至今已经20年了。在这期间,中山大学的程信和老师加入,师生三人建立了诗词微信群。“我们之间的唱和,成了我们以诗记事的一个重要方式。” 
“现在觉得,写诗不要怕人笑话,得脸皮厚点,喜欢的话就大胆坚持写。”英方先生对笔者说。“现在我每天买东西时还背诗,一边走路一边背,这样锻炼大脑,对抗记忆力衰退。经常将要买什么东西忘了。

谦温润后学

一些与英方先生学习共事的北大人,幸运地能得到赠诗或赠画。笔者在公益讲座后,也获得了这样的鼓励。
有一次,英方先生看到笔者的诗作有进步,专门对笔者说:“你要坚持写,每天写。”
英方先生认为,好老师关键在于培养人,要对学生有耐心、爱心,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与家长交流往往不是思想上的,更多是生活上的。在精神和思想上,学生更愿意与老师交流。现在是AI时代,计算机大模型或将影响世界的时代。引导学生树立作为人的正确三观,尤其重要。“我常说,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在AI时代,人要做人的事,才不会被取代。”英方先生说。
人生总是悲观与乐观交融的,要学会随时调整自己,要负起责任。英方先生提到:“我跟已毕业的老学生说过:‘吃亏是命,幸福由天,家里有娃,腰不能弯。’”
在英方先生眼里,好学生的标准最主要的是要踏实,不浮躁,不受诱惑。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干到底,不要受别人影响干扰。
十年来,笔者多次与英方先生见面交流,成为可以唱和的诗友了。如果用书画等中国文化的符号来比喻,英方先生常令笔者想到玉、宣纸这类事物代表的意象。
儒家认为:“君子如玉,触手也温。”讲究做人要像玉一样,为人处世外带恭顺,内具坚忍,光华内敛,不彰不显,待人和煦,如沐春风。做人,亦如宣纸,轻盈且坚韧。宣纸温润柔和,用手去拉,能感到一股韧性,但外表之白,入目也温,是柔和的质感。最理想的境界是中庸,是不偏不倚刚刚好。
在与先生的交往中,笔者从未听到先生高谈阔论,他讲话总是低声轻语,但又让人听得非常清晰。他一直谦称自己只是“书画爱好者”。实际上,在漫画领域里,英方先生的研究和创作水平都是很高的。
“我曾在北大艺术学院开设过一门课‘漫画与社会’,从各个国家的各种漫画流派,找出代表人物讲解。”“我还曾写过150多篇关于漫画的千字文,发给女儿,与她分享漫画的审美,成为父女之间的对话。”
“漫画不是美术,更偏重‘闻’,所以漫画不是美院系列里的‘正规科目’。”“漫画主要是社会的反映,包括批评、讽刺和抒情”,英方先生说。2025年,《人民日报》的副刊《讽刺与幽默》请英方先生开设专栏,以抒情式漫画反映社会现实。

“画画对我来说是最省事的事了。”谈到画画,英方先生眼睛中闪着光。“我画画没有太多时间构思,因为每天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能记住一点,每天早起做完饭后就画下来。”
他顺手拿出平板电脑,指出一幅漫画给笔者看。这幅记录的是2025年3月15日,北京忽然漫天舞起超大雪花,与春天开放的各种花儿相映成趣。社交媒体上,人们纷纷分享着雪花与春花交相辉映的美景。而在英方先生眼中,看到的却是“下雪天,快递小哥在雪中坐在运货车旁边吃饭”的景象。
以漫画家的幽默,描绘社会,表达心灵;以法学家的犀利,记录时闻,观察世界;以北大学者的使命感,传道授业解惑。可以展望,“书画爱好者”英方先生的身教与言传,将在21世纪中国漫画史上留下一笔悠长的印记。

北大燕园书画教育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人:李老师,魏老师

邮箱:qxh@pku.org.cn
地址:(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

京ICP备14052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