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大燕园书画艺术科学教育网,本网书画超市,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名家字画”销售直通车,欢迎大家选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艺彩新锋,墨韵春秋

艺彩新锋,墨韵春秋

来源: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21日   责编:魏老师






李冰洁近影






李冰洁作品







李冰洁作品


近年来,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愈发蓬勃活跃,成为许多美术家表达自我情感,更新创作观念,探索艺术语言的新方式。不同于国、油、版、雕等画种形式之间相对明晰的区分,它强调二维范畴中的“架上性”与“绘画性”,有单一画种艺术语言的演进,多画种之间材料与技法的互渗融通,以及物质材料的原生态表述等多种形态。
从中国画到综合材料绘画,冰洁受传统山水画的深厚滋养,付诸自己最为熟悉的创作媒介——宣纸与水墨,结合城市生活的情感体悟,思考,尝试,再思考,再探索。目前,冰洁的作品主要有墨色与青绿色两个系列。她充分调动自己的绘画意识与创新思维,一方面,集合水、墨、色在宣纸上游走、氤氲的专属性印迹,以及反复试验纸墨材料后出现的特殊印痕肌理,舍去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皴法,在偶然和理性之间,以块面的分割、线条的穿插,构建出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密切相关的当代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她发挥中国宣纸的物质特性,通过纸张的叠压,肌理与色块间碰撞融合、映透,在被众多元素分隔开来的画面中,拼贴组合,营造出多层次的画面空间,构成了全新的图像,架构起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
由此看到,冰洁的综合材料绘画以创新、开放的姿态,以材料技法结合新的肌理美感与视觉审美体验,为自身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路径。
名家评语
岳海波(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冰洁的绘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做过方方面面的探索,走过很多的弯路,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画画就是把最想说的那句话,用最合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知道哪句话是自己最想说的。就是说出来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合适的语言。一个成熟的画家需要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这种素养有的靠修为,有的是一个画家的天然本色。我常对学生说,画画一定要讲品格。构成一幅好画有许多因素,但是品格是最重要的因素。构成品格也有许多因素,但是纯粹是最重要的因素。构成纯粹也有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干净、单纯、没杂质。这是冰洁的性格,也是冰洁近几年绘画追求的艺术方向。冰洁研究了很长时间的综合材料绘画。很多画家喜欢在综合材料绘画里设置不同材质的对比,而冰洁的综合材料大多用泼汤拼贴的组合方式,就是宣纸,水墨,非常纯粹。有格调,有品格,天然流畅。
也许爹妈在给冰洁取名字时,就注定了她像冰一样纯洁的性格。而最合适的艺术语言的表达,就是一个画家性格的体现。(节选)
党震(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温雅的张力——观李冰洁绘画有感
李冰洁近些年的绘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她选择了淡墨为主的语言方式,由此诞生清浅温润的审美气质。这在心性上贴近了道家哲学清静无为的生命态度,也暗合了禅宗“不着相”的智慧。清淡墨痕保留了水作为材质的特性,同时彰显了“上善若水”、“真水无香”的妙趣玄机。这样的选择绝不仅仅是形式语言层面的个人行为。从整体上讲,这与一代人从关注形式语言趣味走向回溯传统人文精神内涵的意识自觉密不可分。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当代水墨践行者整体的反思与觉悟。而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变化来的如此沉着平静。然而在这含蓄温和的图象背后,没有人知道李冰洁曾经因为造型与构成的基础问题深深苦恼,也不曾看见她在具象描绘与抽象表达之间犹豫徘徊的挣扎与彷徨。是的,这种矛盾属于每一个为水墨走向当代而艰难探索的实践者,包含了我们曾共有的尴尬与挫折。幸而李冰洁是聪明的,她从西方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中获得契机,摒弃了几乎所有的以往“中国画”的固有程式。打散打碎再重组,几何图形被切割成层层叠叠半透明的线面结构,小心翼翼的建构她“支离破碎”的山水王国。她绘画的第二个特点,是刻意为之的破坏,是不破不立的孤勇与决绝。很难想象,过程中她面对和承受了多少怀疑与非议,我因此敬佩而赞叹。当然,这与她的导师岳海波先生率先做出的探索与对新一代画学后辈的长久关怀是分不开的。岳老师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以材料拓展为形式的水墨革新,无疑对山东乃至全国的当代水墨实验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对李冰洁而言,她既是受益者也是传承者。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李冰洁的绘画对应了二十四诗品中“含蓄”篇所言,这种闲适而内敛的张力在她的内心与画面上缓慢生长。淡而远,寂而清,这样的绘画触动观看者的灵魂,是当下焦躁时代的反向之力。当代水墨的未来注定是多元的,既需要“猛志固常在”的利刃,也需要李冰洁这样“温文尔雅的批判”。



北大燕园书画教育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人:李老师,魏老师

邮箱:qxh@pku.org.cn
地址:(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

京ICP备14052523号